《外婆和她的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616

《外婆和她的房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外婆和她的房子》是一本由口述者:吴根妹 / 撰写者:商楚苘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一):凡不是劳动所得财富,都来得快,去得也快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二):「夜讀」

新年閱讀的第一本書,佩服和驚艷我們同齡人能有勇氣開始這樣的超級工程,把三代人的軌跡從口述中拎出脈絡和情感來。集外婆個人生命歷程、家庭住宅變遷、家族相繼傳承於不同的屋簷下。中國人對房子有自帶在基因裡的多重份量,也只有平凡、睿智、充滿矛盾性的中國傳統婦女承載得了,在家庭面前長此以往的無條件犧牲。但留下來的,就像我現在能想起從小聽到大的故事,那些講述了無數遍也不會有第二個版本的故事。鬥智鬥勇也要,隱忍要強也罷,都磨過來了。我們可以去創造生命力和幸福感。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三):自己为自己造一间乌托邦

很喜欢书里的外婆,看到后记里小作者说外婆这个人物形象立住了,确实,书中的外婆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聪慧灵敏、无敌乐观、行动力绝高。

她总是能看到在大家看来不好事情的另一面。

比如,在地里辛苦劳作、小时候丧母、结婚男方的家具都是贷款买的、公婆一家喜欢占便宜、穷、为了对抗指指点点不得不去干更苦的工、该分的房子迟迟不给、清洁人员、当宿管被小人报复等等。

这些事情更多的人面临时会喜欢怨天尤人,哀叹自己命不好,但她总能看到好的那一面,从不抱怨,更不会把不好的情绪传给家人,尤其是自己的女儿。也不会在人前说别人一点的不好,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开拓。

我见过太多的母亲,承受莫大苦难之后,一辈子守着这些苦难裹足不前,误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只变成一个怨妇,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有幸在我刚刚为自己考虑亲密关系和爱情的时候就遇到沈奕斐老师,得到了正确的指引和很多有益的启示。以前一直在想沈老师为什么总是这么活力乐观呀?原来是有一个更加活力乐观的妈妈呀。

我们总是期待我们会在一个乌托邦里,但其实乌托邦需要自己为自己建造。

00后作者也很可爱,行动力也好惊人,文字娓娓道来很有味道。

谢谢,沈老师一家。

我也要努力建造自己的乌托邦啦!

希望老了也能像吴根妹女士一样活在幸福中、并且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四):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别人都是NPC

这本书很有意思,是沈奕斐的妈妈口述,沈奕斐的女儿撰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她妈妈(52年生人)从小时候读书,到参加集体生产队挣工分、到结婚和婆婆同住斗智斗勇、到培养女儿考上复旦大学、到和女儿女婿一起在上海租筒子楼、到买房装修又换到大复式的故事,写得非常生动、引人入胜。我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就把它一口气读完了,看得有点入迷,导致昨天晚上做梦都是改革开放年代的一些故事。

外婆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队生活,让我特别有感触,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干农活这么辛苦,不只需要体力,还需要技巧。那个年代对农活的要求极高,劳动不仅直接影响产量,也代表着做这件事的人的素质高低和积极性,大家对每个人的水平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外婆作为一个共青团员就更要积极努力,在抢双季稻的农忙时节,每天只睡4个小时,累到脚底长茧发炎,全是脓水,还是依然坚持下水田干活。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也是这样干活不要命的,当时我奶奶在建房子的时候,不小心滚到了火堆里烫伤了,全身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她就不听劝阻地去地里干活,结果遇上了一场大雨,伤口又淋湿了,感染了,然后就落下了一身的病,后面一生都被病痛折磨着。

以前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不顾身体的去干活?明明多干一点少干一点,都是记一个人力的工分,又没有什么KPI考核压力。直到我看了这本书,才对奶奶的故事多了一些理解,同时我也非常遗憾,我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了,所以再也没有机会去问一问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了。

在搞生产队的年代,虽然可以摸鱼混工分,但是人人心中有一杆秤,大家都很在乎自己在集体中的评价,还有对集体的贡献。

读到这一段,说实话我大受震撼,人民公社化运动,距离现在也才过去了50年,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同一群人们,所面临的社会规则和价值取向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的90后、00后们,拿着几十倍于人均收入的年薪,依然对未来很迷茫,打工一辈子买的老破小和攒积分排到的北京户口,有的人可能一出生就有;十年苦读考上了211,学的是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毕业却开发着微信炸

《外婆和她的房子》读后感(五):重回1950——一部由沉默的女性书写的口述史

说起吴根妹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是何许人也,但是说起来最近几年在网络上火起来的复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也许大家就有所耳闻。吴根妹就是沈奕斐的母亲。

听起来她十分平凡,有着和所有女性身上一样的“性别枷锁”,小时候她是吴和尚的女儿,长大了出嫁了是阿四家的媳妇,有了孩子以后又变成了母亲,有了外孙子孙女又变成了外婆。在这些所有形形色色的角色里,都像一份份工作,她只有干不完的活,没有应得的“工资”。她也和其他女性一样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份“工作”。

她也在十分贫穷的情况和种种框架下完美实现了一个女性的kpi——把孩子送入名校,然后得到了一个“教授母亲”的头衔。可这就是全部的她吗?

我们总说上一辈人不理解我们,可是我们又理解上一辈吗?真正的懂得,是了解后的理解。或许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上一代人如此节俭,为何房子那么重要,为何名分如此被看重, 为什么上一代喜欢追求稳定,为什么他们又那么容易满足,为什么这个普普通通的贫农妇女可以培育出一个复旦的女儿。

吴根妹出生在吴江一个贫困的村子。村子穷到什么程度呢?大部分人经常吃不饱饭。母亲是童养媳,早先为了给孩子省口粮饿出胃病,在吴根妹不到20岁时就得了胃癌早早去世。父亲儿时家中破产,爷爷将吴根妹的姑姑送人,将父亲送去寺庙。父亲的姑妈知道后将吴根妹的父亲接出来,后来把房产留给了父亲,这就是吴根妹的第一个家。

在吴根妹小时候,父亲常常要外出工作养活一家人,吴根妹只能与妈妈和四个姐妹相依为命,有段时间妈妈要去医院生产,几个姐妹甚至都没人管,在食堂遭人欺负。在这种情况下,吴根妹早早就立起来了,甚至还能照顾父母和姐妹。

吴父因为从小乐于助人,做事情认真负责,所以吴父意外加入共产党。在工作中吴父感到自己不识字的不便,从小便对女儿们的教育十分上心,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在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将女儿送去上学,在众多姐妹中学历最低的吴根妹,也是村里的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因为早早被父亲送去镇上念书,吴根妹在做农活方面就不如其他人厉害,自卑之余她还是很用心学习,之后将农活做的又快又好还成为村里的干部。

在择偶的问题上,受过教育的吴根妹不愿意选择一个有钱靠谱却目不识丁没有共同语言之人。吴根妹受过穷所以也接受不了找一个比自己家庭还穷的人,即便那个人很帅。因着姐姐找了个学校管理员的姐夫,她遇到了自己现在的老公阿四——一个下乡知青。

吴根妹的婚后生活并不顺遂,她由村里去了镇上做灯泡厂的工人。公公婆婆是老公阿四的养父母,为人十分精明。公婆竟要求俩人上交所有工资作为伙食费,吴根妹见状也不恼,顺势直接去单位提出分家,并将当时副业三分之一的收入给公公婆婆,这一来公公婆婆也无话可说。

婚后阿四不着家喜欢出去玩,因为经常没饭吃抢着吃东西,因为养父母总是霸占阿四的收入等生活困难都被吴根妹一一化解。

她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去做的苦累活,做事认真可靠,正是因为她家里穷,不愿意放弃任何向上生长的可能性。因为没放弃,她的人生一直在变好。吃到了学习的甜头,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不会做的就去学,总有办法克服。周围人受到她的鼓舞,也一直愿意信她帮她。

她很普通,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一直在用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我们常认为女性感性,可吴根妹永远只做那个最正确的决定。

房子是个人也是财富运动的轨迹

吴根妹是个不起眼的普通人,可是她却看准时机从农村顺着时代工业化来到镇上,又借着女儿考大学、工作生活在目前全中国最繁荣经济最好的大上海。她住过父母的破房子,也因为结婚租住过大院,工作单位给分的房也是因为她去磨才拿到了土地证。吴根妹说:“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发脾气是没用的,就去磨,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做的。”

这本书的线索也是以房子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国人来说,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更是家,是一个安全可靠,温暖无比的所在。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房子更是记忆,是家族传承。

对吴根妹来说,房子也是是财富和安全感的来源,因着小时候生病卖房救急的经历,所以吴根妹身体力行支持女儿买房子自愿放弃闲适的晚年。

这一次他们又赌对了,好多人因为租金不高不愿意买房子的时候,他们的房子已经翻了好几翻。

世界总是环环相扣

书中,现实中有太多叫不上名字的人。 吴和尚被送人的妹妹、从小被当成童养媳受尽责难跑出来,后来又为家人省口粮饿到胃癌的母亲。喜欢吴和尚的李小姐,拖了18年才嫁给别人。看惯了命运无法自主的女性,吴根妹牢牢抓住命运的主动权,宁可将女儿托给会照顾孩子的人也绝不做家庭主妇,宁可拼命赚钱搞副业也绝不忍受贫穷。

这就是默默无闻的上一辈人,曾经勤勤恳恳,老了渐渐被时光遗忘,谁又理解过,记住过她们作为个体的样子?

吴根妹是坚韧的,独立,有拼劲的,闲不住 ,吃苦,很孝顺 ,懂得感恩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和她个人独特的人格。她的故事让我知道优秀和学历并不相关,不去学校也能在社会磨练 。让我知道上一代女性平凡却绝不平庸,她们值得被倾听。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沈教授,我也不会知道这本书,或许吴根妹根本没有机会将自己的人生写出来还公开发行。让普通人也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整个社会的有序进行,都多亏了在家里愿意无私奉献的婆婆妈妈。但是真有人愿意一生都只做做一个无名无姓,点亮别人燃烧自己的人吗,我不知道。

所幸,吴根妹的生命很长,在孙女长大以后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时间。她学钢琴练书法,每年都去旅行。往后余生,她终于是自己了。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