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凶西北荒》读后感1000字

分类:经典文章来源:励志网阅读:2867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1000字

《缉凶西北荒》是一本由白云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一):跨度十几年的悬疑探案故事,仿佛走了一趟别人的人生

我也一向喜欢看这种悬疑小说,比如紫金陈的《长夜难明》等“推理之王”及其他大部分,还有法医秦明的绝大部分,我之前还看过一本小说叫《生吞》,小说情节也是十年后作案手段完全复刻,以此来揭示尘封旧案的真相等等。 这本书不同的是,死者是当初金川始案的嫌疑人。这样,使得案件更加地扑朔迷离,也更加地好看。 这些类似的题材,永远都不过时。 每一本悬疑小说的人后,都是人性,有黯淡无光的人性,也有熠熠生辉的人性,他们在里面追逐、呈现,他们的行为都是性格使然,而这个性格的形成,和他们的经历息息相关。 不认命,是梁旭的人生基调, 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被人杀害,却还是出于人性的善良,照顾杀父仇人的儿子 他的养母离世,养父被杀,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复仇的决心 虽然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他认清生活的真相后,积极改造 虽然他不得不接受审判,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过错放弃人生,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 现在注重写人性的悬疑小说越来越多,尤其是这种时间线长达十几年的,难免会着重刻画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这个好处在于,比起真相,我们更关注于人物本身的想法和感受,会随着剧情的推进,去猜测,身处其中的人们在想什么。 书中的关键人物,罗桂双便是如此。其实他也有不得已的一面。本来只是想着挣钱,才跑去果缅当雇佣兵。只是为了不被波兰人看不起,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变得横行霸道、心狠手辣,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不仅杀人如麻,而且潜伏极深, 在我们看来他毫无良知,他却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以为他是“替天行道”,其实是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你永远可以相信这句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黄沙从西北而来,它掩埋了仇与罪,爱与诚。” 据我所知,这本小说,在还没有更新完的时候,就已经被制作成广播剧,得以广泛流传。 这本书特别神奇的地方在于,他是双男主,我们肯定会以为他们最后会在一起对不对,但是,其实他们都有自己的CP。 作者的文笔很好,总共45.5万字,分为上下两册,足以看到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投入的大量心血。 小说整体有被低估,实际上,我们常常以为,悬疑小说在真相被揭示的那一刹那,就意味着完结。其实不是,他们在那之前所经历的辛苦和痛苦,才是主人公们真实的血肉。 得到最终的答案,我们或许会皆大欢喜,但更应该感到同情,因为他们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内心饱含愤懑和挣扎。 而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把这些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每次读一本故事,就仿佛重新走过了一遍他们的人生,去体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这种感觉很充实。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二):聊一下主人公的成长线

本文有剧透,介意的小伙伴读完书后再来看文哦!

在我看来,经历了整个故事,得到了成长的人,只有梁旭。

首先谈一下,房灵枢为什么不算。

在书中的故事展开以前,他已经立志要找出这个故事的真相。他本身有出国留学的背景,选择做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就是因为心里有梗,想要借这个工作了却心愿。在案件结束之后,房灵枢依旧是之前那个他,只是心愿了结了,可以开展下一段生活了。故事中的种种,本就是他人生的必修课,只是碰巧他的运气足够好,在此生解决了而已。

那房爸爸为什么不算呢?

他跟房灵枢一样,使命与职责所在,被真相耽误了半辈子,也是要拼死打开心结的一个人。

在故事中醒来的罗晓宁为何不算呢?

罗晓宁这个角色给我感觉一直是迷茫和被动的。在刚开始昏迷的时候,是爬墙等爸爸的时候被人误伤,昏迷了好多年之后,被去医院参加实习的梁旭不明不白地折腾醒了,醒了之后就像刚出壳的小鸡一样,认准第一眼见到的梁旭作为至亲之人。好在梁旭也是个孤独并善良的人,也把一些情感寄托在了罗晓宁身上,一直对小宁很好,像哥哥又像爸爸。书中的故事展开之后,罗晓宁只是顺着本能要保护梁旭,又出于本能嫉恶如仇,即使对于自己的奶奶和爸爸也是黑白分明。罗晓宁在整个故事中,有很强的个人特色——知善恶、护哥哥,成长线是生物和社会层面的比较多,在人性层面比较少。

梁旭的成长线跟其他这几个人有何不同呢?

在刚开始的时候,梁旭身怀绝技却深藏不漏,身负血海深仇却看似人畜无害,他的内心冲突十分明显,在故事的最后都得到了化解,而他的这种化解,不是被外力推动,而是经过煎熬与斗争之后的自我选择。我觉得能做到这样的人,本身就可以封神了,现实中的结局已经无所谓了。

梁旭在养父被害后,知道这件事可能与亲生父母的遇害真相有关系,已经被爱化解的仇恨又重新浮出了水面,他此时内心想的只有一件事:报仇。在知道了自己如亲人般照顾的罗晓宁,可能是仇人的儿子之后,他陷入了两难,一直纠结是“放下”还是“同归于尽”。

故事发展到最后,他的养父教导的正义占了上风,梁旭心中的光被他自己点亮了,而这种光,一旦亮起来,就不会再被熄灭,这是大彻大悟后的放下。之后,梁旭理所应当的承受一切的后果,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了纠结,一切都不在重要,都过去了。

这本《辑凶西北荒》分为上下两册,总共45.5万字。不得不佩服作者白云诗的笔力,把侦探小说打造的十分唯美,读起来十分轻松。白云诗创作这部小说的初心,并不仅仅想要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是想要探寻故事中的人物经历和感受,也就是主人公们到底在经受着什么。

白云诗说:“人们常常是出于兴趣来选择是否倾听一个故事,而真相常常在大白于天下之后逐渐为人所淡忘。仿佛得到了真相,主人公们在那之前所经历的辛苦和痛苦也就一并抹杀了。”

在写这篇小说之前,白云诗特意去了西安,参照真实故事中的人物路线去实地采风,希望能够更多的体会经历者的心境。对于真正经历过悲剧的人来说,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经历了什么。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三):西北寻凶,永不背弃的信仰

如果我让你无法原谅,而我身处险境,你会救我,还是杀我?或许人生就是如此让人难以捉摸,有的人一生幸福顺遂,有的人生来历经坎坷,有的人被众星捧月般呵护,也有的人如丧神般被人遗弃。面对不公我们又能改变什么?面对希望我们是否能放下执念勇敢追寻?

由一未文化推出的晋江人气作家白云诗所作悬疑小说《缉凶西北荒》于近期出版,这部作于2017年的小说以社会现实案件为题材讲述了两代警察追击一个跨越十五年的连环杀人案的故事。其笔下所塑造的房灵枢、梁旭、罗晓宁等人延续了白云诗的写作风格,创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情感细腻、饱满立体的人物,悬疑耽美向文亦引发了更多读者的兴趣。

一部好的悬疑文大多重点会倾向于破案以及对凶手心理、犯罪手法的描写,能让读者在层层悬念、步步迷局中窥见一个真相的开端,继而跟随作者所铺设的线索去探秘、解谜。而《缉凶西北荒》则抛开以往悬疑文的套路,另辟蹊径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述故事。

正如白云诗在首次自序中所述:连环案里最具故事性的一定是凶手,但我无意去剖析一个连环凶杀者的心路历程。所以她选择以受害者和追凶者的角度展开了一趟富有共鸣的冒险历程,以此角度叙事让整个连环杀人案看起来更加饱满,引发读者的共鸣以及对社会现实性的反思。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房灵枢一样执着追寻真相的警察,也有许多不被世人所知的受害者,像梁旭和罗晓宁,更隐藏着许许多多心理阴暗,只为满足一己私欲便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的杀人凶手。这是一个解不开的三角关系,也是一个永远都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连续11年以极其残忍的手段用捆绑跪姿的方式将受害者残忍杀害?与金川连环杀人案作案手法相似的曲江入室凶杀案与销声匿迹四年的凶手是否有关联?

尘封已久的旧案牵扯出来的不只是在逃多年的罪犯,更多的是人性的丑恶,当曾经的受害者误入歧途房灵枢该如何去拯救,又该如何抉择?白云诗以其细腻的笔触,抽茧剥丝的手法让我们在这个不寻常的连环杀人案中看到人性的本质,也让我们懂得在复仇与放下、在善与恶中抉择,其实只是一念之间。

拿自己的一生去报复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如果说作者希望以另一种角度来描述受害人的经历与痛苦是为了引发社会的关注,那么故事中所展现出的救赎则是作者寄情于社会对受害人的救助与关怀。就像她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写下这些被卷入漩涡的人的经历,哪怕是以虚构的形式,使他们的痛苦不被淡忘,令他们的勇气为人周知。这就是我创作这个故事的初心。我永不背弃你,正如你永不背弃对真相的追寻。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四):《缉凶西北荒》:愿所有人都能平安且平凡地活着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后会无期》里那漫天的黄沙,放眼望去皆是荒漠而无人烟的寂寥,我的脑海里满满的都是公路片的压抑和那无数的伏笔,等待着我的或许是长久压抑后爆发的满意结局,也可能是让人不上不下,难以用准确的言语形容出的所谓“留白”和“想象空间”。

如果说《后会无期》曾经讲了全员骗子的故事,那么这本书的封面最引入眼帘的除了“缉凶”二字,就是“背弃”了。

“我永不背弃你,正如你永不背弃对真相的追寻。”

缉凶本就是一个追寻案件真相的过程,而用到了“背弃”这样的词汇,想必对话的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会仅仅是素昧平生的犯人和警察。他们之间一定会有更早的渊源和更深的纠葛。

比起迫不及待地翻开厚厚的书籍,去探索小说的故事。我最近很喜欢去留意书籍封面里的小彩蛋。

和我想象中的荒漠不同,阴云蔽日、凄雨绵绵,一处郁郁葱葱的山岭两位男性一前一后的走着,远处还有层层叠叠的山峦。前者快步上坡的同时,忍不住查看身后的人;后者是以跑步的姿势试图追上前者的步伐。有意思的是,他们俩的影子和本体之间的主动权关系似乎是相反的——前者站立着面向后者,后者向前者举起了枪。

更有意思的是,这幅画是反着印刷的,也就是他们背影的关系或许才是这本书里真实的样貌。

“如果我让你无法原谅,而我身处险境,你会救我,还是杀我?”

仅凭封面插图我就能大概捕捉到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双男主,一人行凶,一人缉凶,两人关系非陌生人,行凶者的作案动机背后藏着隐情,维系两者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背弃”,即为信任。

举枪者并没有身着制服,所以也有另一种猜测——持有武器者才是行凶者,另一方才是受害者。可是究竟做了什么“让你无法原谅的事”?又是身处怎样的“险境”呢?这些都要在书中才能解答了。

不得不说,收到《缉凶西北荒》实体书时,上下两册的厚度让大部分时间在看电子书的我,一下子有点反应不过来。平时看电子书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觉,实体书那沉甸甸的分量还是让我有些疑惑——一个案件需要这么多字来铺开吗?会冗长到枯燥吗?

作者给了我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长安的风景描写和气氛渲染烘托很是到位,我虽人未至长安,但已身临其境。情节丝丝入扣,看完了结局还是意犹未尽。

虽能预料《缉凶西北湖》的案件一定是错综复杂,牵扯至很多人,但还是未能料到“缉凶”是双线,案件是连环案。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如果一定要写的话,在这些案件里的受难的人,无辜被牵连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去追寻真相的人——我更关注这些人的经历和想法。写下这些被卷入旋涡的人的经历,哪怕是以虚构的方式,使他们的痛苦不被遗忘,令他们的勇气为人周知。”

在案件里受难的人,不仅仅是这些连环案的幸存者,也不仅是被牵连的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还有为这些案件不舍昼夜四处奔波而被忽略的刑警子女。最后这一群体往往是各类案件里容易被大众忽视的一群人。

每次有社会事件,总有媒体喜欢去报道施害者的童年如何凄惨,亦或是他们平时在人前是如何地优秀、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看完这本书,虽然对男主之一极为同情,但是仍然不能苟同他采用了极端的手段。

连环案、悬案就像是一把横在空中的刀,不破案就是刑警和幸存者心中永远的刺。正义不会缺席,在正义到来之前,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或许也是一门学问。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还是希望这个社会上能少一些恶人,让所有人都能幸福美满地平凡地度过一生。因为对一部分人而言,光是平凡二字,就很难了。

《缉凶西北荒》读后感(五):另类版《基督山恩仇记》:惟愿世间,再无“金川”案

在共享今天的小说《缉凶西北荒》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个心理学概念—“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美国知名心理学专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博士玛莎.斯托特所著的《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书中,对“反社会人格”做出了完美的诠释。这是一种犯罪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情绪的突发性、行为的冲动型、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同情心和羞愧悔改之心,是一种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同时,玛莎教授指出,天生缺乏良知的人(即无良症患者)约占4%的人口百分比,这无疑是一个比较恐怖的数字。

通常,具有这类人格障碍的患者以连环杀手居多。譬如在犯下第N桩血案后离奇消失的“开膛手杰克”(至少5名受害人皆是风尘女子),就时间而言,他并不是史上第一个连环杀手,但其作案手法一次比一次残忍,令人发指,更是多次公然挑衅警方,出其不意奉上死者的部分身体器官与行凶的刀具,旋即“消失在风雨中”,时至今日英国警方都未能锁定他的身份。

一百三十多年后,他仍然是欧美犯罪文化中最恶名昭彰的杀手之一。由于案件的扑朔迷离,“开膛手杰克”的身影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大众文化中。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说,其杀人手法和其后的行为无一不说明了他正是典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一如长篇悬疑小说《缉凶西北荒》中罪行累累的连环杀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十五年前,关中平原最贫困的金川县以每年一次的频率连续发生灭门惨案。受害者被凶手捆绑双手,以跪地忏悔的方式被残忍灭口。这无疑是一幕人间惨剧。就在第11个家庭以同样的方式被屠戮殆尽后,凶手如同“开膛手杰克”一般,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直到四年后,正值“关中旅游文化节”如火如荼地筹备之际,曲江景区特大凶杀案爆发。“金川案”始终是刑警队长房正军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过去的11年里,他一心扑在案子上,忽略了妻子和儿子,直到妻子忍无可忍与他离婚,儿子心里对他这个父亲也不无埋怨,甚至因为案件迟迟未破影响了他的升迁。可以说,这桩悬而未决的连环命案改变了他的一生。

“曲江凶案”的死者是一家三口,户主卢世刚是一位建材公司老总。巧合的是,他的儿子日前将其射击教练梁峰误伤致死,财大气粗的卢总为了保护儿子免于刑事责任处罚,对死者独子梁旭提出了两百万的赔偿款。医学硕士在读的梁旭生得朗月清风,令人忘俗,跟矮胖壮硕的梁峰委实不像亲生父子。另外,他的表现太平淡了,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悲喜,热孝在身还不忘去网吧打游戏,就这样与洒脱不羁的网红小警察,房正军的儿子房灵枢因游戏邂逅。

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警察才是优秀的警察。看似吊儿郎当的房灵枢一旦认真起来,老爹都大吃一惊。他发现,老爹对死者卢世刚和死者家属梁旭的态度相当不一般,他们之间一定有着某种不欲人知的过往,那是房队长心底的痛,并不愿意向儿子敞开心扉。于是,房灵枢转而求助其留美期间的导师欧凯文,得到了他和梁旭的帮助。同时,关中警局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冲破重重桎梏,穷凶极恶的连环杀手在警方天罗地网的包围下落网。至此,震惊关中的“金川案”落下帷幕。十五年来笼罩在众人头顶上的阴霾终于散去。

事实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作为人格障碍的一种,既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这部小说中,“金川案”的凶手多年前曾有过果缅边境丛林任雇佣兵的经历,他为了摆脱家乡贫困的生活,崇尚暴力,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奉为经纶。

在果缅丛林,他学会了简单粗暴的杀人技巧,将瞧不起中国雇佣兵的日本兵一个杀死,一个打断鼻梁。为了侵吞同乡的佣金,他不惜联手另一同乡将其弄疯,而后堂而皇之占有了他的身份。他从杀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扭曲的快感,这种极端的快感如同毒瘾一般折磨着他,于是乎,“金川案”终于发酵成人间惨剧……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经典文章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