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闲读》读后感10篇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416

《经典闲读》读后感10篇

《经典闲读》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闲读》读后感(一):Philo-sophia

最近在图书馆学习,看到一本周国平的<经典闲读>,配上巴赫的平均律以及窗外慵懒的冬日阳光,让我在这个下午无法自拔。

其中有一篇《临终的苏格拉底》。其中有一段有太多感触。

苏格拉底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叮嘱徒弟,自己还欠别人一只鸡,别忘了。周老先生特别加注儒林外史类似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哲学家在思考人生的同时,也在追求灵魂拜托肉体,“预习死亡”。然而,世上存在灵魂,这个前提是活人无法证明或否定。但周老先生说,这些哲学家之所以追求灵魂,并不是因为当真相信灵魂不死,而是而在于不管灵魂不死,都依然把灵魂生活当作生活中永恒唯一的价值来看待的。

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总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但正如另一篇文章的题目一样《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我们的价值,存在感,不仅仅来源于外界,更多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苏格拉底相信灵魂的存在,那么这个又肯能不存在的事物,对于他却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意义。

最后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philosophia 一词是毕达哥拉斯创造的,他嫌智慧“sophia” 之称自负,便加上了一个表示爱的词头“philo”。

《经典闲读》读后感(二):跟周国平品尝经典

周国平老师是一直我喜爱的作家,《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让我感受深沉的父爱与内心的痛楚,好几次不忍看下去,这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后来逐渐接触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宝贝宝贝》、《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和《各自的朝圣路》等书,周老师不仅才华横溢,严谨思维,更觉得他是一位心灵的导师,生命的智者。

如今的社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出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书籍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糟粕与精华并存,面对海量般的信息,是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看走马灯似的畅销书上,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喧嚣烦躁,还是让心安静下来,把精力集中在经过时间的检验流传至今的经典的著作上,与大师和经典抗争和争鸣?作者的观点很明确:直接读原著,直接和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因为,大师绝对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

这本《经典闲读》,是品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也是他多年读书的心得体会。我们发现,周老师博览群书之广,通贯古今,融汇中西,上至古代希腊,下至当今的大师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或至情至性,或可敬可爱,个个个性鲜明。相信周老师已经不下几遍,虽然他说读书要不求甚解,我认为只是谦虚的说法。本书还是用我们一贯喜欢的风格,语言文字充满了智者的哲思和诗意的美感,对于爱好读书写作的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从中可得到一些启发。

周老师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他借孔子说出了读书的目的,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视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象孔子一样做一个洒脱的读书人。

在书的最后,周老师关于如何去读书、读好书提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读书的乐趣和收获。“藏书多是一辈子读不完的,可是,一见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想去读,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嗜好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这些读书哲语《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虽然看过,今天又重读一遍,仍值得回味。

看了这本经典闲读,更激起了我看经典的兴趣。

《经典闲读》读后感(三):与智者交谈

《经典闲读》读书文辑将周国平先生这些年在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时的感悟和心得结集成书,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饱含了周国平先生对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周先生在代序中写道,直接与大师交流,结实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正如歌德所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周国平先生写古驿道上失散——读《我们仨》,年尽九旬的杨绛先生,两年间,女儿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病逝,她将自己的一生作结,于是就有了这三口之家。长梦始于钱先生被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接走,“我”和阿瑗去寻找,自此一家人走上了一条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直至最后失散。这显然是喻指从钱先生住院到去世——包括钱瑗住院和去世的四年半历程。失散在古驿道上,这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但也是最哀痛经验。《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云,一样的书香人家,恩爱夫妻,到头来也是昨欢今悲,生死隔绝。中道相离也罢,白头到老也罢,结果都是一样的。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这本书我也读过,我在想,如果让我写读后感,我会怎样构思、起笔、收笔,无外乎,一是介绍框架内容,二是表示惋惜之言,在无新意,而读周先生的感悟让我耳目一新,思绪豁然开朗,将人生别离比喻为失散在古驿道上,人生相遇、相聚、相知、相守皆是缘分,爱过方知情浓,正是这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害怕彼此的失散,亦如品读他的散文,平白朴实的语言,浅显哲理的语句,总能让我顿悟。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里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上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寥寥数语,仔细揣摩,无不蕴含着一定哲理,正如读好书中所言,读书的档次决定了你的写作档次,难道不是决定你这个人的档次吗?人的定位是什么,难倒不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吗?

《经典闲读》读后感(四):一起享用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吧!

“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这样的广告词的确是煽情的。对于喜欢书籍,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是有很大杀伤力的。让人禁不住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来阐述和体现这个命题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国平,在学界也算是一个人物,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出名是因为他的散文,有多部散文集出版。《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还出版过纪实类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以前读过《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和《岁月与性情》和《人间学术》等,为他的文字的温情、睿智、坦率所折服。

这本《经典闲读》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书籍方面的文章集子。这本书把相关的文章分成十一辑。这十一辑中的文章的写作时间有早有迟,既有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也有写于这个世纪头十年的文章,跨度长达30多年。书中的一些文章以前就已经阅读过,比如《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人隐语》、《孔子的洒脱》等,再次相遇,别有意趣,还是能引人思考。

诚如周国平先生在代序《我的读书旨趣》中所言:“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人类历史上这么多可敬可爱的灵魂,我们无法和他们面对面说话,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幸亏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印刷术,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书籍,使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大师们留下了睿智的文字,倾听他们灵魂的歌唱。

在这个喧嚣的娱乐时代,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中,阅读只是度过闲暇时光的其中一种方式。如何让自己的闲暇时间过得更精彩、更快乐,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读能使自己快乐的书,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读书能达到使人快乐的境界其实是一种挺高的境界了,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产生思维的愉悦和快感,在我看来,那非经典书籍莫属。如何阅读经典?正如周先生所言,阅读时候的心态很重要。你可以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这样的话,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是比较轻松的,阅读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愉悦感。如果你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那更是奇妙的享受了。 经典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不要错过了这些人人可享受的财富,让我们拿起经典,一起享用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经典闲读》读后感(五):让人慢下来的书

脚步太快,会忽略周围的美景。快、高、多不一定都是好事儿,有时会让人忘记初中,盲目的向前——不一定是向前,也许只是自欺欺人的满足罢了。看书亦是如此,有时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畅游,并不是一件美事儿,因为看着看着我会忘了看书的乐趣与初中,而沉溺于这种消磨之中。记得有一次和一个作者聊天,他很放肆的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从来不看活着的人写得书。”而在这本《经典闲读》的代序中也有一句相类似的话“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

或许这样是一种境界,包含了一种专情的态度与固守。而我是达不到这样的态度,书对我来讲,还没有达到那种任由我自由的去摄取和吸收的能力,需要看更多的东西再来筛选。需要看一些闲书去将自己的兴趣点引发出来,也需要看一些经典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好。如果按照他们二人的想法去读书,我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去看这本书了。

这段时间和好友聊天说到哲学的问题。他对我说中国的哲学课,尤其是基础的在小学中学中的哲学课都太单薄,让人完全不知道学了干什,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哲学的误解。误以为无用、深奥、不需要去过多的追寻。但是我们忽略的是往往这些人都是被称为“历史上的伟人”有着优秀的灵魂,与他们交流,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交流不一定要用一种严肃的氛围,而是一种缓慢和平的气氛。交流是相互的慰藉。

读周国平的书是一种间接的获取,或许有些东西过于深奥,我们需要另一个导师的辅助,无疑这本就是如此。他用他的语言去诉说浪漫经历,简单而易懂,虽不至于茅塞顿开,却也能灵光一线的酣畅。内容涉及的很多,从哲学到思想,从书籍到人物,篇幅不大有一种精致的描述,虽不全面,却足以调动兴趣的神经。

在阅读当中,实在想一口气读完吸收,却又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品味。与之前在看那本散文集《最合宜的位置》有些相似,朴实而不失文采,感性的情感之中有着理性的逻辑,这种文字阅读起来不会让人压抑,在优雅之中学习,在认知之中平静。

好读书、读好书。是我在阅读中最多思考的事情。所以就会羡慕像他这样能够将经典“闲读”的人。反思自己,尚达不到这种境界,因为能够闲读经典需要一套颇为严格严谨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也足以穿梭其中,而我还在混沌之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抽象的立体尚未建立成功。好读书是我现在的状态,读好书是我努力的目标。

《经典闲读》读后感(六):读一读读书人写的读书心得

读一读读书人写的读书心得

评《经典闲读》

第一次认识周国平,应该是从他的《宝贝,宝贝》开始,那时我初为人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了一种新角度的认识,从周国平先生那,我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如何照顾孩子、与孩子一起享受生活;更加欣赏的周老师对于孩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之外,对于生活的智慧般见解:那么一个小生命的出现,不只是在生活中增加了一个生命,在周老师的眼里却有那么多别有洞天的认识和体会。后来又读了《妞妞》,才知道周老师还曾经有过那一段悲恸的记忆,虽然妞妞已经不在了,但是周老师对于孩子的挚爱,对于生活的睿智解析,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自我的把握又再一次深深地影响了我。在《经典闲读》里,我看到的是周老师作为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藏书、写作的故事,看到了他对于书的真切热爱和独到见解。

周老师说: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他阅读无数,从科班的哲学到文学、历史、小说等无所不读;当然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伴随着他的勤奋和努力,他写作颇丰,从哲学专著到散文集,甚至上述提及的传记,周老师的笔尖触及了他生命中每个灵感达到的地方。在这本《经典闲读》中,他彻彻底底还原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我们可以欣赏到他读书中的感触和在与大师交流过程中捕捉到的写作灵感,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各类书中观点的品评、对于作者人性的分析、对于时代背景的描述,等等。周老师本人是一个哲学家,记得《燃灯者》中赵越胜先生在提及他很多同行的哲学朋友们中,也提及到了周老师,书中也特意将他对于一些哲学名著的评论放到了开头。在这么痴情的读书人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他不仅是阅读名著,而且是跨越了多个领域,诗歌、童话、散文等,只要有趣味的东西,他就会欣然前往,并用自己童真般的好奇与大师级的理性,进入到知识的殿堂里,挖掘属于他自己的宝藏。在书中的结尾处,读书人周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读书的快乐,读书的心得以及如何去读书等读书人的话题。

既然阅读是情人,写作是妻子,那么阅读后的交流算是什么?我把它看作是儿时的玩伴。看这本书,就像和周老师在交流,听着他对各类书的评论和他读书的心得。他只是在阅读的积累中抒发了感情,记录了心得;而我们在欣赏他的评论过后,还能获得很多关于读书的教益。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或许可以通过这本书提升阅读品味,专注阅读方向;的确,应该把这本书放到我那杂乱的书房里,找一个显眼的地方摆放着,将来我读书遇到困惑的时候,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2011-11-11

《经典闲读》读后感(七):《经典闲读》

《经典闲读》

周国平的书在我的书架上排了一排,算上文集超过十本了。挺喜欢他的文字,挺喜欢他的风格,从第一本《人与永恒》开始,就迷恋上了这位作家,带有诗人气质,带有哲学气质的文人。周国平的书中,最喜欢的要数《妞妞》读了两遍,流过眼泪,可惜的是周国平和妻子离婚了,也就永远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妞妞了,虽然后来再次结婚以后有了一个儿子,并且为了儿子写了一本《宝贝宝贝》,但是和《妞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这本书是周国平写的一本关于读书的书,里面内容很杂,把这些年关于读书的内容都集中在一起出的一本书。周国平并不是高产作家,出版了那么多数,里面有很多内容是相互重复的。不过也就因此有机会多读几遍。

周国平读书喜欢读经典,读书当然应该读经典,不过要是你只读经典的话,读书的速度肯定上不来,要是你非常非常喜欢读书的话,肯定什么书都会读,而不仅仅局限于经典。

周国平读过的经典其实大部分我也都读过,只是周国平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而且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了出来,这样读书应该称为研读。正如周国平在序言中说的“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在他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就想到了要把这些书娶回家做妻子。我读书没那么大的野心,迷恋阅读迷恋得让我不想去动笔了。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读《务虚笔记》的笔记”这篇文章,这是周国平评论史铁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文字。这两个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务虚笔记》我还真的没看过。看过了周国平的详细评论,真的好想看看这本书。“既然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那么,人是否要对这自己不能支配的命运承担道德责任呢?”这是史铁生的语言,其实这也是周国平的语言,两个人都很理性,而且对待写作都感觉很神圣,一出手就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让你的头脑感觉到思想的震撼和思辨的魅力。“一、与命运和解,从广阔的命运之网中看自己的命运;二、对他人宽容,限制道德判断,因为同样的命运可能落在任何人头上。”这是周国平对史铁生的关于命运思考的概括,也正是他自己看待命运的观点。

读周国平的书可能不那么放松,感觉有点累,但是看过以后你一定收获很多。

《经典闲读》读后感(八):读好书

“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初看周国平先生这句话时,我其实是有些反感的。一是因为,我是女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喜欢看到用女性作为比喻的载体,可能是我过份敏感,我感觉这些比喻大多隐藏着对女性的不尊重,似乎这些情人啊、妻子啊还有很多作品中所使用的少女、美女、丑女之类的比喻是一种纯男性化的感受,它将女性读者有意无意地排斥在了读者群之外。二是觉得,这种比喻实际上暴露出男人心底的优越感,无论看到什么,他们总能与女性挂上钩。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还暴露出男性心底深藏的红旗、彩旗之类的非非之想。不过看到后来,我想,这可能是我对周国平先生的误会,他文中的另一段话,将这句话作了个注解:“……妻子是由情人转变过来的,所以写作是由阅读的延伸。或者说阅读是浪漫的精神神游,写作是日常艰苦劳作。”周先生之所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这句话,无非是想说明:阅读如恋爱般浪漫,而写作则需要苦心经营。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将阅读比喻为旅行。

无论是什么样的比喻,阅读都是有别于自己现实人生的另一种体验,都是获得知识、文化的一种途径、是让自己情感得到释放的一种方法。因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选择的阅读文本也不同。周国平先生在这本书里道出了自己对书本的选择:“……以读经典名著为主,其他的书只是随便翻翻,对媒体宣传的畅销书完全不予理睬,……。”且不说周先生的话是不是有偏激的成份在,但是,就周先生对名著的定义,我十分赞同,一部好的作品自然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如周先生所说:“阅读这些作品,等于是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总结起来无非大致有三:一、因为职业需要或生活需要。二、闲来无事消遣。三、精神需求。周国平先生似乎更注重于第三点,因此,在这本《经典闲读》里,周国平先生才会一直强调要轻松阅读,因为他觉得与这些大师们的精神交流是一种愉悦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或不入流的书,他认为,买金子的钱就该拿去买金子,如果对好书没什么概念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听听“时间”这位批评家的吧。一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耐读,同一本书,每一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它就像是一座蕴含了丰富矿藏的宝山,想要在精神领域有所收获,你得走进去,才能占有。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放弃阅读,如同放弃了享用人类精神财富的权利。”那真是相当大的损失啊。

《经典闲读》一书还选载了周国平先生的一些读书札记,题材涉及颇广,宗教、哲学、文学、童话等等,阅读中的发现,阅读后的思考,周先生一一侃来,不仅如此,对于读书人与书之间的关系,周国平先生也有自己看法,言语幽默中带着一丝辛辣,有一些话还真是我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

《经典闲读》读后感(九):乐相逢

如何阅读,该读些什么,该如何读,诸如此类的话题,前辈们说过许许多多,如今这本《经典闲读》里读出的是周国平的读书旨趣,选择和坚持。他说:要“好读书”,要“读好书”。读罢此书,我想他对书的热爱与阅读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以后的读书生涯。

周国平说,“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他将名著比作伟人大师,把追随者比作秘书和奴役,甚至不客气地说,“那些爱读平庸书籍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这话真是让人汗颜。每天大量的出版物,其中又有多少是可以称得上“伟大”“大师”级的作品?原来,那些奔薄而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全都是“小人”的嘤嘤呀呀啊。虽然周国平打这个比方,个人感觉过了,但是从中倒可看出他对所阅读之物的精挑细选,谨慎而又慎之。当然他所倡导的也是非经典不读。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谈及的话题,无论是哲学中的泰勒斯,还是文学中海涅、歌德、笛福、圣埃克苏佩里,或者童话里的列那尔,都是各个门类里称得上是“经典”和“桂冠”之人。正应了这书的标题“经典闲读”,得闲之时读经典,得闲之时写感想,得闲之时说说阅读的乐事。而我在阅读他的笔记时也收获良多。他对国内的翻译现状,深感忧虑。“从前的译家之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多是因为真正酷爱那个作家,不但领会其神韵,而且浸染其语言风格”,这样的“译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转换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必将世代流传下去”。但是目前国内的翻译,却是为了占领市场的抢译,污染环境而迟早变成被废弃的垃圾纸。这一段真是说到心坎上了,就像我们买外国小说,总会看看译者是谁,当下的外国小说又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若是偶遇本寡淡无味的真是让人郁闷。而若是收藏,那更是千挑万选,必是看好了,看准了,确实是信得过的或者是上一辈老译家们的作品才欣欣然兴冲冲抱回。翻译可是个大问题,可不能让人因噎废了食。

周国平在阅读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的美好的感叹。比如,在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时,他感叹道”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不外乎,艺术家心灵上永远是孩子,一直对生活永葆新鲜美感,一直有着清新直觉和少年微妙心态,而这样的心灵,必然让他们生活笨拙。《金玫瑰》的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梦幻童话般的故事,创造了瞬间之美的绝唱,正如大部分的童话作家,如安徒安,或者如孤独又玩世不恭的大作家莫泊桑,作为那些创造艺术美好的作者们而言,现实却是不可回避的另一番惨淡光景。不能不让人感叹其中的悖论。

昆德拉不断探求存在之谜,以自己的堂-吉诃德剑,“要用小说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存在记忆”。而周国平则用自己的经典阅读展现出经典阅读之中的美好、欢愉、智慧和宁静。周国平因为哲学出身,于是他的读书笔记里,也总有回归到哲学里解释的倾向。在人在阅读经典里收获智慧,也收获一种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在生活着什么,以及怎样才算生活过。

最后,周国平谈起自己不时髦的读书旨趣:一是经典,二是轻松。灵魂参与,而于漫途中发现相识的乐趣。当然,与这本《经典闲读》相遇便是这样一种相遇的惊喜。

《经典闲读》读后感(十):与您,在书中狭路相逢

五月风筝2011-11-30 19:40:55

近来看书的速度慢了许多,积压了十几本约评的书,迟迟未交,因着面前摆放的这本《经典阅读》。

收到这本书实属幸运,翻开看时便如获珍宝,而却没想到,这一看,都过了整整一周。整个星期就这样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也不记得看了几次,却又好像从未读过般的充满新意。

假如你从一本书中,读到很多自己想表达的话,看到作者有着不少和自己相同的嗜好,并因为对方将之梳理得非常有条理而理解透彻时,你自然会有种如我这般的愉悦感:“啊,好像和作者在书中狭路相逢啊。”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欣赏的是其中的哲学思想,包括了关于人性、灵魂、自然、爱情与性欲、生活与政治的关系等等。这意味着整本书的高度,跳出了世俗,作者是以哲学家的眼光去进行中肯的解析和诠释,而并非狭隘的道德家嘴脸或者虚伪的政治家面目出现,这也极大的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和视角。其中关于郭沫若老先生的一番评析,更令我有所触动。此前所了解的郭老,因为看过一些政治性的文字,所以一直对其存在芥蒂。而今在读完作者的《<李白与杜甫>内外》篇后,方知自己存在多大的误解。周先生说得好:“我不否认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必有其弱点和失误,但我同时相信,凡是把郭沫若仅仅当做一个政治性人物加以评判的论者,自己便是站到了一种狭隘的政治性立场上,他们手中的那把小尺子是完全无法衡量中国现代史上这位广有建树的伟人的。”在通读完本书后,相信自己在日后,能以一种更平和的目光去看待他人和理解他人。

而作为一个书评人,周老师的这一本“书评结集”,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启迪。书中涉及了相当多内容深刻的好书,周老师以一种轻松又简洁的方式,将其中很多精妙的道理,一一道出,令人豁然开朗。随便抽出某一句,都可以引出很多非常值得品读的思想和内涵,而整个写评的过程又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很自然随意,却内容精炼独到。这从学习写评的方式和思路上,给予我很大的拓展。

再次则是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的启迪。周先生说,作为一个作家,首先必须远离政治,文字中是不应该掺杂着政治目的的。并且,在当代,写小说并不是如过去那样,专注于撰写富有情节和曲折的内容,表达所谓的“因果报应”“正义和邪恶的对立”之类的如舞台剧般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还原事物的真实面目,描述一个过程,或者一种状态。这一方面也是令人受益匪浅。

最后,还有作为爱书之人的自己,从书中得到的强烈共鸣。周先生说:“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好书或者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看到这句话时简直有种要掉眼泪的感觉啊,多少次被周围的人所指责的行为,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辩解。

很是喜欢的一本书,我想,我会一直将之放在身边,经常加以阅读,时不时的让内心得到清晰前进的方向。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