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

分类:读后感来源:励志网阅读:564

教学勇气读后感(一)

教学勇气读后感

轻轻地合上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几个词语在脑海中渐渐显得清晰,那就是在阅读时触动我心灵的几个词语。

1、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首先触动我的是这一句话:“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让我联系到另外一个词语——内驱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驱力无疑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因。但是教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目的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目标不同,由此造成内驱力有和无、大与小的差距。内驱力隐藏于自我个体之内,具有隐蔽性,只有对他们的行动追根溯源才能找到他内驱力的源头。学校进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教育局进行“学科带头人”“县级名师”的评选,这些都为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供了外因。但这些荣誉绝对没有个人达到自我期许、自我认同的目标后所产生的成就感更有价值。帕尔默说:“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这句话也可以反推过去:外部给你的表扬和荣誉绝不会比你给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最高的境界就是教师在这份工作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按照朱永新的说法,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恐惧。第一次看到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教师的心理,第一次知道一个年近60岁的老教授在走进教室前也会恐惧——我之前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样。回想自己在从教的前三年里,几乎每天都在恐惧中度过。恐惧明天的课没有充分地准备好,恐惧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恐惧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更恐惧自己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有一大截。“难道教师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吗?”“难道其它教师的心理也是这样子的吗?”我多次自问,对自己的教学失去了信心。看到帕尔默对恐惧的解释我今天才豁然开朗。现在经历了十年的磨炼,虽然没有以前在教室前有一种想逃跑的感觉,但还是有一丝恐慌,因为我无法预料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如何。帕尔默告诫我们说“不要害怕”,因为“我可以恐惧,但我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只要我愿意立足于我内心世界景观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学”。

3、共同体。帕尔默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或许他的另一种说法更通俗一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共同体”这个词语让我想到海盐独创的一个词语——“一体两翼”( 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区域教研和网络教研为两翼的教研体系)。共同体的成立无疑为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实现建立一个圈子,搭建一个平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共同体,小到备课组、教研组,大到片的教研活动,校际联动。但自己总感觉这些共同体的的交流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我们无法在共同体内体验到那种表达与倾听的愉悦。是的,我们不习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我们不愿听取别人的批评,我们更不愿批评别人,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不以为然。长期形成的个人思维与矜持阻碍了我们的沟通。为什么我们的共同体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帕尔默的这句话无疑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共同体形成外在形状和形式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它一定要在完整的自我中生根,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是的,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的个体还没有想要表达自我的渴望,所以还没有真正的交流与沟通。这促使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在教师的成长发展中,是内因先起作用,还是外因先起作用呢?

一本书读完了,思索还没有结束。一本好书不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它能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深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我觉得,这本书做到了。

教学勇气读后感(二)

读过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不由掩卷深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一、有勇气洞开自己心灵。

“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在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多少年的师道尊严,让教师总是戴着面具跳舞,不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确,我们是该找回我自己,洞开自己的心灵,不为其它,只为我们塑造灵魂的工作。有时,课堂上自己真的有些知识不懂,学生讲到了,自己无言以对,却硬是打肿脸充胖子,让学生暂且坐下以后再说,其实开放心灵让学生讲下去,诚恳地向学生求教才是最佳选择。勇气丢到了哪里?今天,捧起《教学勇气》,检阅自己的灵魂之旅。我终于找回我自己。开放自己心灵,自会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不光在教学上如此,生活中应该也这样,喜欢某个学生,我只是悄悄藏在心里不敢说出来。看完此书,我才明白,开放心灵很重要,我于是向误解我的学生发了一封信,如实说了自己心理感受,对他的喜欢,对他恨铁不成钢的厉声批评原因。这位学生竟然与我成为朋友,语文学习特别努力,成绩也好。亲其师而信其道,最高的艺术是与心灵相通。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鼓起勇气开放自己的心灵,为了构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

二、有勇气构建共同体。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 、多读书籍,让书记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 、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3 、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 有勇气去寻求“伟大事物”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

总之,“让我们以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

四、有勇气反思自我教学

有时候,伟大事物在胸。然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当提问起来的几个学生都无法答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来,教师就会恐惧。这时候,需要反思,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勇气来面对课堂上的恐惧场面。不要为了完成任务,不要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只要有勇气反思,就会有精彩,就会听到美丽的花开。我想起我上的《青花》一课,当我抛出探究题:“为什么说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接连提问几名学生,答案都不令人满意?我立马反思自己,并动员学生一起声讨我的过错,答案迅速找到了, 1 、我提问的学生学困生居多, 2 、给予全体学生思考时间太少。紧接着我改正方法,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继而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这样,在我鼓足勇气反思自我、纠正自我的基础上,师生立马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学习共同体自然而然形成。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共同体的富有在它的过程中是非线性的,它的轨道通向四面八方,所以师者用心聆听,开放内心空间接受外来的对话,准备好共同体的再构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的服务于一种美好的事业。教育是人类一项美好和永恒的事业,教师是“最光辉的职业”。 因此,作为教师要鼓足教学勇气,选择教育、投入教育、幸福教育。

教学勇气读后感(三)

每当拿到一本书,随手翻两页,总能看清楚书中所写内容,而《教学勇气》却让我遇到难题了。

因为无论我翻开到书的哪一页,我似乎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想告诉我什么。

有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值得一读;也有人劝戒我,这本书是翻译来的,不好读。

别人的经历永远无法替代我的思考,因此,我决定好好读一读他,希望会与书中的作者有直面心灵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下了晚自习,《教学勇气》也正好读完,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心灵忽然清晰、明亮了很多。我知道,在帕尔默的带领下,我进入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并且这次旅行将给我带来终身难忘的印象。

我是谁?

想起古希腊神庙“我是谁”的刻字,太阳神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导言部分,源自教学心灵的教学,指出,教师应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弗洛伊德说:“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当一个老师如此真实的了解自我是谁时,才会了解他的学生们是谁。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好的老师,正如作者所说,具有联合的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讲授法、苏格拉底是的对话、实验室实验、协作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www.wolizhi.com)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着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让教师爱上教学读后感 管理十诫读后感 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创出处。
阅读更多读后感请访问沃励志网